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工廠變身 觀光景點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.圖/劉俊輝

  近幾年,臺灣各地許多工廠蛻變為觀光景點,尤其與民生相關的公營企業,諸如菸酒、蔗糖等,曾是人們重要的生活物資,有些廠區雖已不再生產,但留下寶貴文化資產,結合求新求變的展示空間布置,提供遊客寓教於樂的行程,更成為許多人樂於參觀的景點。
 
北臺灣松山菸廠 
古蹟蛻變文創基地
 臺灣菸酒專賣制度可追溯至日據時代,為達殖民地自給自足及各項統治目的,先後將鴉片、食鹽、樟腦,菸草、酒類、火柴、度量衡及石油等八項收歸為專賣事業。臺灣光復後百廢待興,為確保財源及減少人民賦稅,政府成立「臺灣省專賣局」,日後改制為「臺灣省菸酒公賣局」,專賣菸、酒兩類,也是以往民眾俗稱的公賣局。
 位於臺北市精華地帶的松山文創園區,占地廣達六點六公頃,前身是日據時代所建「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」,建造時以「工業村」的概念規劃,不只考量生產動線,也加入員工福祉與需求,保留大片的開放空間修築庭園,廠房形式簡潔典雅,可說是當時工業廠房的楷模。臺灣光復後,更名為「臺灣省菸酒公賣局.松山菸廠」,專製捲菸、菸絲及雪茄等製品,大家記憶中的幾種老牌子香菸,就是在這裡生產,直到民國七十六年達到最高峰,員工多達兩千人左右。
 民國八十七年,因都市空間規劃、公賣改制、需求量下降等因素停產,松山菸廠正式走入歷史。日後臺北市政府將其指定為第九十九處市定古蹟,包含辦公廳舍、一至五號倉庫、製菸工廠及鍋爐房為古蹟主體,另外還有巴洛克花園、生態景觀池、澡堂等特色建築。近年為活化園區的空間再利用,結合了藝文、文創、設計等展演活動,蛻變為文創基地,結合古蹟建物的展覽空間,內有許多充滿文青風的景點,吸引許多外國遊客造訪。北側澡堂也重新改裝,由屢獲國內外大獎的設計團隊操刀,將賦予八十年歷史的室內澡堂全新生命,化身為「不只是圖書館」的新形態閱讀空間。
 
中臺灣埔里酒廠 
釀酒文化醇香醉人
 臺灣釀酒販售的歷史,從日據時代開始,便有地方人士運用資源在臺灣成立製酒公司和酒工場,生產供日人喜好飲用的清酒、米酒等產品。素以水質聞名的南投埔里,當然也成為生產酒的基地,民國六年成立埔里第一家民間釀酒廠「埔里製酒株式會社」,成為埔里盆地第一個較具規模的釀酒場域,釀造臺灣人喝的米酒及日人喝的清酒,後被日本政府收購。
 臺灣光復初期,菸酒公賣局成立,民國三十八年浙江紹興周家兄弟因戰亂來到埔里,帶進家鄉釀酒技術,汲取愛蘭泉水製酒,埔里酒廠生產的酒因而漸漸成名。民國八十年代以前的市場占有率獨領風騷,曾雄霸臺灣菸酒市場數十年,行銷世界五十餘國,直到政府開放洋菸酒進口,臺灣民眾對飲酒口味的消費習慣因而改變。
 民國八十七年曾是臺灣十大旅遊景點的埔里酒廠,今日遊客來到這裡,除了嶄新識別意象吸引遊客拍照,園區內也處處蘊含酒文化相關的意涵。例如園區一旁的庭院,除了有大酒瓶的裝置藝術,還有祭祀酒神杜康的小祠堂;旗艦館入口的精品酒區則像是百貨專櫃,展示「臺華窯」精湛彩瓷工藝與高年份珍稀酒結合的精品酒,館裡當然也有生產製程展示;最後走入二樓的「酒甕隧道」,兩側酒甕牆面夾道,讓人不禁想像自己宛如當年釀酒師傅挑選陳香名酒開啟時的滋味。
 
南臺灣橋頭糖廠
結合人文觀光休憩
 臺灣於明朝就開始製糖,荷蘭人入侵臺灣後,積極鼓勵種植甘蔗,讓糖產量大增。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,發展種蔗製糖,讓糖業漸具雛形。日據時代,糖業的生產仍由傳統糖廍進行,直到日本明治年間成立臺灣製糖株式會社,並於高雄橋頭設置臺灣第一座新式糖廠「橋仔頭製糖所」,改變了臺灣糖業的生產方式。
 橋頭糖廠成為臺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,除了「工廠」本身,也偏重員工生活休閒與信仰的空間機能,像是在廠區與住宅區交接地帶興建了橋仔頭神社,後期更在廠區東北方設立運動場、跑馬場和射箭場。
 即便臺灣製糖產業隨著時代改變而衰微,當年留下的珍貴文化資產仍能讓人細細體會,如今更成為可以放鬆休憩的生態園區。遊客可以搭乘高雄捷運紅線至橋頭糖廠站,到站後,還有機會遇到「蜜柑站長」值勤;蜜柑是高雄捷運認養的流浪貓咪,萌樣不只吸引許多粉絲,連電視臺都來拍攝報導,人氣超高。
 進入糖廠,單身宿舍化身為藝術空間,前有一株高大茂盛的雨豆樹,非常引人注目,樹的四周是一個以咾咕石堆砌成的旋轉石階梯,前方有著平坦的空地,此處即是廠區著名的「雨豆樹廣場」,天然的劇場氛圍與雨豆樹的美感,深受攝影愛好者喜愛。
 橋頭糖廠保留有製糖工廠、煙囪及製糖流程館,遊客可以緬懷當年臺灣的製糖盛世。另有社宅事務所、廠長宿舍、黑銅聖觀音像、彈藥庫、防空洞等人文古蹟,以及橋仔頭糖廠藝術村「白屋」,展示常民美學、藝術典藏、文化資產及環境教育。廠區內的鐵道景觀休憩區,陳列多輛退役的老火車頭,周邊還有蔗田迷宮、花野廊道、野餐區等,遊客能在此散步,體驗歷史、產業文化與自然生態在此交會的情境,非常宜人。
 (警語:吸菸有害健康;飲酒過量,害人害己。)
 
(點閱次數:1549)